在科技馆,多媒体、互动影院、全息影像让科普“活”起来、“炫”起来;在互联网上,在线直播、短视频、媒体产品让科普更贴近、更有趣。如今,新技术、新传播渠道为科普提供了强大助力,科普手段更加丰富。科普知识进入快车道,正在向个性化、贴近化、场景化深度发展。
形式多样,科普也越来越“耀眼”
“这是一个人像机器人。只要你坐在展品前的椅子上,按下拍照和人像按钮,机器人就会利用电脑的人脸检测和特征提取技术,通过灵活的机械臂完成整个人像过程。”在近日正式开放试运行的阜阳科技馆“智慧创造”展厅,讲师们耐心地介绍展品的操作方法和原理。
伟大的电磁舞台,伟大的画家机器人,模拟高铁驱动系统,探索人脑,虚拟滑雪,怀英游泳……精彩的展品和演示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阜阳科技馆以“天、地、人、技”为主题向公众免费开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让人们更容易、更方便地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是科普领域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像阜阳科技馆这样的现代科普场馆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充满趣味性的科普课程和充满科技感的科普场馆吸引着人们纷纷开始精彩的科普之旅。
科技需要创新,科普也需要创新。为了吸引更多的科普爱好者,一系列具有现代时尚感的“互联网科普”手段也相继出现。
今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了线上科技活动周,设置了科普直播室、面对面科普咖啡馆、云上科普点、科普公开课等多个科普栏目,为安徽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用户只需登录页面与专家一起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可以在线与专家互动。这些网络平台的传播力也为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容易获取科普知识,各科技场馆都尽了最大努力。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市民只需关注博物馆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就可以通过小程序进入导航界面,不仅可以实时获取馆内展品的位置,还可以对馆内展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信息进行分类展示,直接跟随导航。如果实在不想实地探索博物馆,在博物馆官网展示的藏品也能让你大饱眼福。
参与多元化,对象“老少皆宜”
传统科普方式大多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受众主要是被动接受,主动性较低。互联网的出现给科普载体、受众和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科普的需求已经从“你能给什么”转变为“我想要什么”,公众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内容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据某媒体调查数据显示,移动科普受众中超过57%的用户来自23-40岁年龄段;45.5%的移动科普用户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新科普受众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覆盖白领、大学生、企业管理者、人文学者等。
科普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做好科普工作,要及时创新传播方式。在利用新技术辅助科普的同时,创新手段还必须与接受科普教育的习惯相结合。
“哎哟.快把我送到医院,我的胃感觉很糟糕……”这是近日在庐江县潞城镇秀溪社区活动室,社区工作者和医院志愿者为社区居民表演的科普情景剧《贵妃醉酒》的现场,现场引起了居民的极大兴趣,其中社区老人占绝大多数。在合肥市庐阳区,目前共有7家社区科普博物馆,展品300余件,总面积400平方米。类别丰富、开放共享的科普场馆,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科普体验,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升级,为各类人群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普文化。从学生和年轻白领,到社区中老年人,再到农村居民,再到广大网民,全民科普体系,包括“娃娃科学”“健康科学”“乡村科学”“云科学”在内,不断丰富。
内容是根植的,技术是贴近生活的
今年年初,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正式公布,其中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实现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高科技成就,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科技热点新闻往往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也使得大众对科普的需求更加强烈。“空间站”的开启,“朱荣”号的探火,“北斗”号的建成,“蛟龙”号的下水……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都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科普热情,让他们对前沿科技更感兴趣。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近年来,科普领域的很多创作者也在做出更有创意和个性化的有趣表达,而短视频创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今,知识科普短视频逐渐成为热门领域,短视频平台为科普素材的创作和分享增添动能。与传统的图形形式相比,用短视频传播知识使复杂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有趣,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知识的距离。
中国科学院合肥药物研究所近日推出“云游科学岛”活动,内容包括趣味科学实验直播、医学光谱与质谱研究院探索、强磁场探索、进入人造太阳实验室、科学公开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公众对强磁场、核聚变反应堆等高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让尖端科学知识变成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成为科普领域的大热门。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业内普遍认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公众的学习、了解和关注本身就是推动科研前进的动力。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