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中央网办近日开展“清夏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危害未成年人网络身心健康的7个突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防沉迷系统和“青春模式”的表现不足。重点排查解决网站平台防沉迷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解决“青少年模式”入口不显眼、识别不准确、专属内容不足、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模式效能,努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那么,“青春期模式”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呢?防沉迷系统和“青春期模式”的使用还存在哪些问题?除了加强技术手段,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
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成长、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
专家表示,“青少年模式”的概念众所周知,起源于2019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主要的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均在试点基础上推出。后来,行业出现了“未成年人模式”和“防沉迷模式”。虽然两者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同一类事物,即从使用时间、时长、功能、浏览内容等方面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制度,适用于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游戏平台等网络平台。
今年6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增加的“网络保护”一章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相应功能。目前各种网络平台推出或升级的“青少年模式”,是典型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青少年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首先是使用时间的限制。比如Tik Tok的青年模式,系统默认打开时间锁,单日浏览超过40分钟,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从每天22: 00到第二天6: 00,青少年也将被禁止使用Tik Tok。二是功能使用限制,部分平台处于“青春模式”状态,充值、刷卡、奖励等功能将无法使用。第三,对浏览内容的限制。“青春模式”下的新闻和视频,大多被各种平台选择,过滤掉不良信息,只保留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
“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每个假期都能少玩手机。”北京市民周女士说,她12岁的女儿今年夏天迷上了刷短视频。“原来只是搜索和浏览有趣的动漫。没想到平台依托大数据和算法给她推荐了很多相关内容。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刷,两三个小时都不肯放下手机。”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霞表示,互联网已经与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娱乐、交友高度融合,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在保障青少年“停课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沉迷网络的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确实很容易发生。”赵霞说,青少年有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网络文化的新鲜感和独特性可以满足青少年对独立性和先锋性的要求,但也可能让自制力弱的孩子沉迷其中。更别说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网络欺凌、网络空间非理性消费,都是对身心健康有害的。
因此,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成长,建立防沉迷系统和“青春期模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认为,“青少年模式”可以比作一把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一些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
各类“青少年模型”水平参差不齐,在精准识别、模式设置、应用效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据记者采访,各大平台的“青春模式”都有一定数量的用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受到了家长的质疑。
“不知道儿子怎么知道我设置的密码,直接取消了手机游戏的‘青春模式’。我还说有同学直接从网上买了破解这种模式的策略。”来自广西南宁的陈先生很无奈。
打开家庭与教育论坛,类似的投诉还有很多——。“宝宝突然让我用相机刷脸,后来我才知道是登录账号。”“我拿着他爷爷的身份证重新登记了。”“模型里的内容太幼稚,孩子们一点都不喜欢。”.
记者下载了几个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游戏和社交平台,发现“青春模式”通过时长的功能可以约束青少年的行为,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技术漏洞,仍有改进空间。
比如有的社交平台输入登录密码,可以验证打开“青春模式”。要关闭此模式,只需再次输入登录密码。有些短视频平台,尽管设置了“青春模式”,但只要卸载并重新安装APP,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模式.
据专家分析,“青春模式”的设计不够好,关键点是两个因素。
首先,“青少年模式”能否准确识别青少年用户?无论是未成年人盗取成年人的登录名和密码,冒用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注册,还是诱骗成年人刷脸应对验证,本质上都是抹除了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使得系统无法识别。
第二,“青春模式”的内容是否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如果切换到“青春期模式”,内容没有分级,17岁孩子的内容和10岁孩子的内容差不多,或者内容缺乏丰富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排斥和抗拒。
针对“青年模式”存在的一些技术漏洞,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不断加强监管,部分互联网企业也在围绕技术和内容两大关键因素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改进措施。如逐步推广注册
名制,据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正在进行改革,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在告知后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该措施已于今年7月逐步放量实施。为了更好地确认用户身份,人脸识别技术也正在扩大应用。在“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痛点问题上,已有平台重设规则,当有人企图设置或重设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时,会核实是否为家长本人,防止被孩子绕过家长私下修改。
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面对家长苦恼的“退出卸载后重新进入就会令模式失效”,有的平台开始调整,假设未成年人已在“青少年模式”状态下,当使用同一账号登录不同终端设备、不同操作系统时,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假如卸载软件重新下载,一旦重新使用同一账号再次登录,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等。
不难发现,围绕“青少年模式”的技术设置正在变得愈发复杂与精细,但无论如何,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是关键。专家指出,当前显然还有部分网络平台没有处理好商业目标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青少年模式”上被动应付、敷衍了事。同时,在推广防沉迷技术过程中,精准识别青少年身份更要严格保护好个人隐私,充分尊重用户权益。
防沉迷不能只依靠技术层面,相关部门、企业、学校、家长等各方需要形成合力
受访专家呼吁,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完善“青少年模式”相关的技术手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楚洁认为,不同网络场景适用不同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适合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并非适合所有产品。各产品形态下对青少年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有所区别,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家指出,在内容上,平台也应该积极配备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供给,让网络空间成为适合青少年的成长空间。
“但是,再厉害的技术也有可能被破解,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不能只依靠技术层面。”陈楚洁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相关部门、企业、学校、家长还需要共同发力,促进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养成文明、健康、有益的网络使用习惯。
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赵霞提出,在青少年接触网络时,家长应该及时履行网络教育职责,安装过滤软件、控制上网时间,也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上网习惯,避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家长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和青少年一起学习新科学、新技术。”
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专家认为,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获取、辨别、分析、批判、学习等各种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
储朝晖认为,之所以有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还在于他们的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只能靠网络排解情绪。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网络成为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手。
针对当前“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专家建议,整个行业内部需要形成自律准则,以弥补现有强制性规定的不足。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制定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青少年模式”的问题。赵霞表示,还可以引入第三方审查机构,对各平台“青少年模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及时更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