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科学考察队在生死之间首次徒步成功穿越四川黑竹沟核心区,揭开了黑竹沟长期悬挂的神秘消失、地磁异常、动植物之谜。这不仅是我国户外探险的伟大成就,也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考察和探索,在全国乃至世界探险界都具有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
捆绑登山绳、打包帐篷、调试测绘设备、清点电池、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塑料瓶、让行李尽量轻便……6月底的一天,一支科学考察队迎来四川省峨边县,为下一次穿越罗索依达峡谷做着紧张的准备。
“队长,对不起!我媳妇从网上发现了一些关于黑竹沟的可怕信息,她很担心,不让我去。况且家里的孩子还小。下次我们一起出去吧。”科学考察队队长、四川旅游学院教授、著名极限探险家刘墉在手机上弹出一条信息,说有队员辞职了。
这紧急情况让刘墉的心一沉。
他们面对的是神秘的黑竹沟,地势险要,景观壮丽。传说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要靠近沟里一个叫石门关的地方,就再也回不去了。
黑竹沟位于北纬30度,这个纬度充满了许多谜题: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之地,令人费解的埃及金字塔和神秘消失的代名词百慕大狮身人面像.同样位于北纬30的黑竹沟被称为“中国百慕大”,其核心区域罗索伊达峡谷有长达60公里的地磁异常带。
黑竹沟的离奇事件是否也与这个神秘的纬度有关?经常吃人的石门关有什么魔力?走进去的人几乎没人住,是不是跟地磁异常有关?
神秘而又令人生畏的传说盘旋在这个原始场景之上,让去黑竹沟探险的人总是感到不安。然而,要开发黑竹沟,首先必须解决地磁核心区之谜。政府、景区、勘探界、科学界都渴望揭开罗索依达核心区的神秘面纱。
探险队阵容强大,有28名顾问和专家,包括极限探险者、地质专家、动植物专家、极限摄影师、测绘专家、定向冠军和专业登山运动员。刘墉是野外入沟核心考察队的领队,其他几位队员也是国内勘探领域久经沙场的人物。还有5名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猎人充当向导进行合作。
面对临时撤离,为了不给整个探险队造成压力,刘墉立即重新分配了队员原本负责的安全、室外测量和拍摄任务,自己承担了拍摄工作。穿越行程预计四五天,但全队准备了一周的物资和各种装备,每个队员背包重30-40公斤。
6月21日至24日,科学考察队徒步穿越罗索依达峡谷,首次探索黑竹沟地磁异常带核心路线,打破神秘“死亡谷”的魔咒。
在未知的旅途中解开动植物之谜
“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关注过黑竹沟。罗索伊达的这条路线以前没有穿过,相当神秘。”8月中旬,刘墉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前期,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多次联系他们的团队,希望他们去探险,解开谜团。“我比较谨慎。考察队在考察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以科学的态度精心准备,不敢怠慢,掉以轻心。”
今年3月,黑竹沟勘探项目成立,邀请地质测绘、生命科学、户外影像、山地灾害、极端勘探等领域专家组成顾问团。他们前后四次前往黑竹沟景区进行深入考察,查阅了大量历史、人文、水文资料
专家组与参加过探险的老专家、当地猎人、藏毒者进行了几次深入交谈,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严格全面的评估,专家组确定6月20日左右会有5天左右的好天气窗口,于是出发紧急远征黑竹沟最神秘的地磁异常带。
6月21日是探险队进沟的第一天。我一踏进又长又深的山林,探险者们就听到了鸟鸣声,满山遍野,古树参天,山谷奇特,浓雾弥漫.夏天的时候,黑竹沟被原始森林覆盖,景色壮丽震撼,相机可以拍出大片。
走着走着,地势逐渐起伏平缓,一大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尽收眼底,大到可以举办万人盛会。
资料显示,黑竹沟就像一个绿色的动植物天然基因库。这里的地形独特,人类干扰很少,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植物,这也为这里的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说这片土地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其中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有一种黑白相间的条纹图案大熊猫,还有一种黑白相间的圆形图案花熊猫。
为了解开这里动植物之谜,探险队体验了海拔落差3000米的山峰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同时尽可能记录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和层次分明的动植物世界。
“这是什么?”刘墉发现了一种有枝叶和长根的绿色植物。他好奇地问身旁的导游。
“这是一座很重的建筑,一种可以入药的药材。”一个经常采药的老乡告诉他。
刘墉立即拍摄了这座厚重的建筑,并收集了标本进行详细记录。路上有佛甲草、升麻、海苔、玫瑰、马先蒿、龙牙楤木、莎草科、白豆蔻等多种花卉。其中很多都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当然还有很多食用药材,比如野生灵芝。
考察组成员还见到了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珙桐,以及不寻常的高大珍稀树种杜鹃。
当森林深处的木栈道路段结束后,队员们到达了既定的营地荣洪德草甸。仪器显示海拔3280米,行程约4公里,步行时间约3小时,攀登高度371米。看似平坦的荣洪德草甸远没有想象中的平静,野生动物偶尔出没其中。队员们兴奋不已,一路上还发现了新鲜的野生大熊猫粪便。
第一天不是没有烦恼。在野外探险时,队员们会和他们一起喝水,并习惯于在现场找到水
找水源,但当天雨过之后,草原里形成的积水大坑满是污水,于是,很多队员临到第二天早上出发都没怎么饮水。关于黑竹沟的神秘传说让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未知……
在陡峭悬崖战胜恐惧脱离困境
“1950年,西昌战役国民党胡宗南一支残余部队30余人穿越黑竹沟,只有一个人生还,据说是你父亲救的?”行进之中,科考队员将听到的一些当地传说,找同行向导唠嗑求证。
“是的。小时候听父亲说,他当年救出的是一位参谋长,身上背着粮食。”科考队的一位当地向导说。
关于黑竹沟,当地流传着“猎户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说法。
“那些传说是真的吗?”队员们进一步询问。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解放军测绘队、户外探险队和彝族同胞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多人死伤和失踪。
听过那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多年从事极限探险、曾去过南北极,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的刘勇表示:“作为队长,我要表现出十足的信心,如果在队员面前显示出一丝恐惧,会影响到他们的信心,所以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我带队,就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平稳。”
就在穿越峡谷的第二天,临近宿营时,一丝恐惧涌上刘勇心头。
当日下午,科考队走到一个叫作绝壁沟的地方,发现没路了。但见一道瀑布倾泻而下,是一路遇到的最高最大的瀑布。其两侧有被冲刷出来的绝壁,非常陡峭湿滑,几乎无法爬下去,而左右两侧的高大山崖,也很难翻过去。
可以想见,大抵前人可知的探险也许就止步于此。据一位黑竹沟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黑竹沟植被茂密,地形险要,已开发面积不到十分之一,未开发的地方,尤其是石门关一带,有很多暗河或者悬崖。
找路!刘勇带着一个队员爬到瀑布上面一点探路,水流在耳边轰隆隆鸣响。人若顺瀑布向下走,能否承受水势落差产生的压力,以及水流的湍急?望着湿滑的瀑布侧沟,刘勇倒是有了一些主意。
但向导对从绝壁下降没有信心,便扔下行李,翻山去寻找新路。他们下午5点出发,直到晚上8点多才全身湿透地回到驻扎营地。向导领队、老猎人曲目达尔说:“这一路湿滑,我们过河穿林,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可行之路。”
“我认为顺着这里下降到谷底,有一定可行性。”经过考虑,刘勇把这个最终决定告诉全队。不过随行的当地人不会绳索下降技术。于是,他开始做当地向导的工作,并规划安排全队如何下降,谁下降、谁空身、谁吊包等。
“当时,随行的老百姓听了我的初步决定之后,马上劝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即绕路两天翻山走611林场。然而,如果没有走罗索依达之路,相当于这次探险失败。我当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说先宿营,明天再看看地形做决定。”刘勇说。
那晚,刘勇辗转反侧,如果出任何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向导没有掌握用绳索下降的技能,再加上队员身上还背着很多东西,如摄像机、无人机、食物……
户外专家、擅长绳索攀岩的队员龚剑说,使用绳索攀岩可是需要“技术+经验”的活儿,要在陡峭悬壁上找到锚点,把绳索挂在上面,保证在湿滑的地方可以安全下降,最后一名队员还需要回收绳索,核心的5名队员都是在这方面有多年研究和实战的。
最终,运用熟练的户外技能,队员们从垂直高差达120米的湿滑悬崖上,使用绳索技术缓缓下滑。核心队员在绳索的前后把控,把向导放在队伍中间。相互协作,不停地下降、横切、再下降,一行人花了将近3个小时,抵达瀑布谷底。当队员向上回望瀑布,难以相信就这样从绝壁上下来了。
然而,进入谷底后,穿行在深而窄的峡谷中,两侧仍是陡峭绝壁,完全没有任何道路,一个紧接一个的大小瀑布,所有人不停地涉水过河、上下攀爬、翻越密林大山。
实地取证解开“地磁异常之谜”
十几年前,一个著名的科普节目在黑竹沟拍摄系列节目。摄制组精心挑选4只品种优良的信鸽到沟口景区放飞,而这4只从未迷过路的信鸽,却再也没有飞回来。
有一年,川南林业局工作人员到沟内勘测,下午6点多,突遇林间弥漫大雾,工作人员只能靠着指南针前行。然而,走来走去,却发现一直在一个地方打转,因为随身携带的七八个指南针,同时失灵了。
在2014年之前,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才明来到黑竹沟沟口,在这里,子午测定仪上的数值显示为49300纳特,属于理论上的正常范围。
继续往里走,依旧未见异常。然而,当进入石门关后,怪事发生了。
在GPS的指引下,往南走了两公里会发现,子午测量仪上的数值显示为49500纳特。在北半球,越往南走,离赤道越近,磁场应该越弱,怎么这里却反过来了呢?黑竹沟存在地磁异常。
难道,除了地球磁场外,还存在着其他磁场?
“当我们走进黑竹沟地磁偏转的核心区域,机械式指北针偏转度很大,随着海拔高度降低,走出峡谷时,地磁偏转就消失了。而此行的重点就是对黑竹沟地磁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探测,试图揭开其神秘面纱。”刘勇对记者说。
当时,队员们在核心区的不同点位,先后多次利用电子指北针和机械指北针测量数据,对罗索依达沟内的地磁带进行比较测试,在测试点2714米处,测到地磁带偏转达30°之多——这也是迄今第一次人类在此实地测得的数据。
曾有专家通过经验判断加上采样鉴定,当地岩石确定为含铁量高的玄武岩。石门关存在着大量玄武岩,它们各自释放磁性形成了磁场,并对原本的地球磁场产生了干扰。这样一来,指南针就失灵了。
不同的玄武岩,含铁量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为了更精准地做出判断,科考队员们特意在山上、路边、河谷等地采了七八块石头样本,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检测。
探险队在此地也着实遭遇了很多不同寻常的现象:对讲机出发之前测试明明没问题,但是进入黑竹沟里就没有信号; GPS、北斗测量仪在外面连续使用几天都没事,但是在沟里两三个小时电就耗尽,其间还出现信号断点。
因此,探险队多次遭遇迷路。依据以往的经验可从植物倒伏判断方向,但是因为里面植物太茂密,根本无法判断,并且,行进时看不到前面队员就大声呼喊问询。然而,当间隔超过二三十米,再喊,彼此便听不到了,也没有回音。于是,刘勇决定每两个队员之间保持在20米内。
第三天傍晚,保障安全的户外专家王圣滔,忽然看不到在队尾的强介了。由于强介一路负责拍摄素材,前面挂着相机、摄像机,背着无人机,走走停停,常常会因拍摄“拖”整个队伍的后腿。王圣滔体能好,背了很多东西,既要在前面探路,还要经常来回跑到后面接应队尾的队员。好不容易把强介等来时,一时抛出句气话,“天都快黑了,还在拍,以后再也不跟你一起出来了!”而到晚上宿营时,两个人又相谈甚欢。
队里的女队员谭静,曾是全国定向越野冠军,下河蹚水,上山攀爬,不输于男队员。这次她担任重要的测绘记录、情报收集工作,功不可没。
“科考队员们在行进中工作不是件容易事,有时很惊险。一次,我们在一悬崖上准备飞无人机进行拍摄,当时一边小心翼翼、稳稳地操作无人机,怕不能回收机器,丢失里面的宝贵资料,一边用余光扫察周边悬崖峭壁的地形,保证生命安全。”刘勇介绍说。
第三天,队员拨开茂密的箭竹丛林,在浓雾、大水中摸索跋涉,从海拔3280米的荣宏德草甸翻山越岭向南进入无人区。队员这样记录:行程仅3.8公里,徒步时长约9.5小时,累计下降量1002米。
成功穿越取决于科学的态度和准备
雾气笼罩的密林里,蚊虫如影随形,队员不堪其扰。一路队员不敢摘帽子,凡是露在外面的部位都有被叮咬的红肿脓包,途经溪流蹚水和穿越密林时,还有蚂蟥逮到机会就钻进队员的衣裤、旅游鞋中叮咬,弄得队员大腿、脚上血印斑斑。
一路上,探险队不仅要克服艰险的路途攀岩前进,还时刻不忘利用携带的电子仪器和北斗测量仪,沿途详细记录整条线路的海拔、风险点、露营点、水源地等的经纬度、地磁偏转等资料,随队极限摄影师还拍摄了大量探险、地理风貌(如悬崖、瀑布、草甸等)和动植物等珍贵的一手影像资料。
临近第三晚,眼看着要下场大雨,筋疲力尽的队员们只能寻找河谷中地势稍高的地方露营,结束一天行程照例进行总结记录。
半夜而至的滂沱大雨使得河水水位不断攀升,听着密集的雨点敲打帐篷,队员判断着雨的大小。后半夜雨点加大,刘勇开始担心,一是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很危险,半夜帐篷有可能会被洪水冲走,还有,雨若一直不停,第二天可能无路可走。看到水面一点点上涨,大伙儿提心吊胆担心暴发山洪,几乎一夜没合眼。
天蒙蒙亮了,度过有惊无险的煎熬一夜后,队员们顶着大雨继续在湿滑的岩壁上攀上爬下继续前行。
在不断跋涉中,队员从山上远眺,依稀看到了云雾中的山庄。那时,探险队意识到,他们凭借勇气、胆识和魄力,一路克服艰险战胜困境,探险科考成功完成。
此次徒步核心区域穿越共4天,线路总长度53公里(进山线路24公里,核心区穿越线路29公里),成功完成了史上首次穿越黑竹沟罗索依达峡谷,基本探明情况,动物、植物、地形、云雾天气、危险路段、地磁偏转等资料都被记录下来,带出大量珍贵的一手科考资料,探明黑竹沟最后一处未被前人探明的处女地。
7月底,经过一个月的整理,探险队形成一份初步报告,所采集的资料已提交给当地政府部门用于景区发展规划,后续还将邀请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解开黑竹沟的“谜题”。
“黑竹沟并不是‘死亡之谷’。”回顾整个探险过程,刘勇做出结论,“我们10个人完好无缺地走了出来。”他表示,如果有科学的准备,完全可以成功穿越。“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发生失踪和死亡事件,原因其实并没那么玄乎,可能是进入者缺乏充足准备和丰富经验贸然行动,面对险情处置不当发生意外,比如失足跌下深渊或峡谷暗河……”刘勇认为,深山深谷里森林植被茂密,温差气候变化多端,出现迷雾、瘴气等奇异现象也极为正常。黑竹沟拥有高山草甸、山谷、密林、溪水、瀑布,以及超过3000种动植物资源。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探险资源的聚集地。不同人可在此地实现不同的探险目标。此次科考探险对线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级,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多位专家表示,本次黑竹沟核心地带科考探险首次成功穿越,这不仅仅是一次户外探险线路穿越,它还揭开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黑竹沟“神秘失踪之谜”“动植物之谜”“地磁异常之谜”等谜题,这既是国内户外探险的重大成果,也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考察探索,在全国乃至全球探险界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记者从峨边县相关部门了解到,当地正与四川旅游投资集团合作在黑竹沟打造国内首个以探险迷踪为主题的山地旅游景区。“峨边县准备运用刘勇团队的探险成果,打造一条专业级的、针对高端探险游客的探险旅游线路;同时,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黑竹沟核心景区虚拟化、场景化,打造‘VR黑竹沟’,让难以亲临现场的游客在家就能体验到极限美景。”峨边县常务副县长李威巍表示。
“罗索依达峡谷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都极为丰富。如果能解开黑竹沟的‘谜题’、打消游客的顾虑,相信今后这里会成为探险旅游的热门景点。”刘勇告诉记者,他和团队计划在9月雨季结束后重返黑竹沟。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