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电 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编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约千分之六的增长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放缓。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指出,这份监测报告表明,一方面,中国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显著,我国最近10年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性耕作等积极生态管理措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卫星监测也发现中国净碳排放在近10年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碳中和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具有客观、连续、稳定、大范围、重复观测的优点,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支持能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能力刻不容缓。
吴一戎介绍,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