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不时能看到成群的椋鸟在飞翔,为空旷寂寞的冬日增添了一些清新灵动的元素。穿过辅仁路,进入学校西北角的生物公园。视线的尽头是ifaw北京猛禽救援中心。
每个季节,住院的“病人”数量都异常高。四名康复师在两张手术台上成对工作。手术台左侧躺着一只怀疑在高速飞行中受伤的游隼,治疗师正在对它翅膀上的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手术台的右侧躺着一只红隼,它的肱骨骨折了。为了防止它挣扎造成二次伤害,康复老师戴上口罩释放麻醉剂,然后仔细检查骨针的固定情况,最后为它换上绷带,送回康复笼。这一轮手术后,康复老师看了时间表,从笼子里拿出受伤的长耳鸮和雕鸮进行日常康复治疗。
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ifaw北京猛禽救护中心执行主任邓介绍,该中心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猛禽救护康复流程,包括猛禽接收、体格检查、康复治疗、营养支持、康复训练、释放前评估和释放后监测等。“不管猛禽受到什么伤害,只要送到ifaw北京猛禽救援中心,我们都会尽力救治,然后放归自然。”
在谈到为什么要成立猛禽救援中心时,邓告诉记者,这与当时猛禽走私案件频发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鸟贩以观光旅游为名涌入中国,大肆捕捉、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猎隼,然后将其作为宠物非法贩卖到海外,牟取暴利。最糟糕的情况是,北京海关每年可以在首都机场查获数百只走私猎鹰。因此,如何安排这些获救的猛禽就成了一个问题。“很多猛禽由于受伤、身体虚弱等原因不适合短时间飞行,当时国内普遍缺乏专门的野生动物救助机构。”邓强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猛禽的生存环境也面临诸多挑战。“城市里有很多高层建筑。每年都有猛禽撞上建筑玻璃受伤;罪犯的捕猎对猛禽构成直接威胁,猛禽会因为吃了被偷猎者毒死的小鸟而两次中毒。此外,在长途飞行或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后,许多猛禽因过度饥饿而无法飞行。好在北京率先建立了专业的救援中心,为很多猛禽提供了第二次生命。”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金硕说。
正如张金硕所说,为了提高北京野生动物救助的专业水平,在园林部门的支持下,200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动物福利基金和北京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联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猛禽救助组织—— ifaw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猛禽救助对生态系统有何价值
包括猛禽、鹰形目和猫头鹰目鸟类,均属于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鹰和猫头鹰通常被称为它们。是北京猛禽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大量猛禽沿着北京西部的山脉由南向北迁徙,充分利用上升的热气流节约能源。很多猛禽会选择短时间停留觅食获取能量,有些猛禽会留在这里过冬。因此,北京成为少数能欣赏猛禽迁徙的大城市之一。
“猛禽处于鸟类食物链的顶端,通过营养级自上而下控制着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调节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至关重要。”
对于猛禽康复师来说,这份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无疑是猛禽打开飞行箱,让猛禽翱翔的时刻。2018年3月,救助中心成功放生了一只疑似中毒送往医院,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大鲵,并在上面放置了追踪器。这只大鲵放生后,先是飞到山西,然后北上内蒙古,最后到了蒙古,在那里定居下来,并成功繁殖了后代。
“它经过处理后可以回归野外,迁徙到其他地区定居生子,这证明在暂时保护北京生态环境的同时,猛禽救援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也跟着这双自由飞翔的翅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周雷说。
为了给猛禽冲击天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救援中心不断更新装备和技术。作为在抢救中心工作了14年的老员工,康复工程师张律至今还记得这几年的变化:2010年,中心配备了第一台呼吸麻醉机;同年,康复教师学会了给鸟做骨头;2014年,笼子里安装了自动喷水器;2016年,中心购买了恒温手术床,猛禽在手术过程中不再害怕失去温度。同年,x光机更新了电子成像系统,这样就可以在不冲洗胶片的情况下及时观察疾病.
然而,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拯救所有受伤的猛禽。2018年,张带领的救援队头上顶着三个钢珠。
普通鵟\,刚拍完X光片还没来得及手术,这只鵟\就死在她面前。“在迁徙高峰期,这样的生离死别几乎每周都会上演,我们最大的心愿是随着市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高,需要被救助的猛禽数量越来越少。”张率说。让救助中心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立至今,向公众传播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和救助理念,始终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宗旨之一。“一个救助中心、几名康复师的力量很有限,只有通过广泛的自然教育和普法宣传,让公众行动起来,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才更有希望。”周蕾说。
20年间,救助中心针对在校学生、媒体、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共组织包括课堂讲座、中心参观、野外观鸟、户外宣传及猛禽放飞等环境教育活动超过1000场。同时,还在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科普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在网络上圈了不少“铁粉”。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救助中心的康复师们明显感受到北京市民对野生动物的态度转变。比如,最早去接受伤猛禽时,总有围观的市民会问:“这个鸟能吃吗?”现在再去,大家都会千叮咛万嘱咐:“城市里能有猛禽可不得了,你们一定要救活啊!”特别是这两年,救助中心从社区居委会接救的猛禽占比越来越高,其中很多都是市民发现伤病猛禽后主动与中心取得联系。
2021年11月8日,接到市民的求助电话后,记者同康复师第一时间赶到位于北京石景山繁华商圈的一座酒店。酒店工作人员孙美丽一早发现一只长耳鸮被困在酒店露台的玻璃围挡前无法动弹。意识到这是重点保护动物后,她第一时间把长耳鸮抱进宠物箱,并在箱子外盖上毛巾,以免鸟类产生紧张“情绪”。得益于孙女士及时而科学的先期处置,这只身体虚弱的长耳鸮很快入住救助中心并恢复健康,不到一周就被成功放飞。
与之相对的是,救助中心成立以来,因非法贸易被执法部门罚没送来的猛禽数量不断减少:从2002年30只、2005年32只、2007年53只,逐步降低到2013年26只、2016年4只、2020年0只——爱鸟护鸟,正成为北京市民的坚定共识。
在传播生态保护理念的同时,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座亟待挖掘的“富矿”。
“以往对猛禽做研究是有难度的,因为通过野外捕捉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不太现实。依托于中心救助的猛禽,2021年7月,我们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基于昼行性猛禽和夜行性猛禽血孢子虫感染模式的比较研究,为猛禽寄生虫病防治和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参考。”邓文洪说。
目前,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已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血液寄生虫、神经系统、DNA鉴定、肌肉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等1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SCI论文30篇,为科学家深入了解、研究猛禽打开了一扇窗口。
“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将在我国昆明举行,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为了达成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的宏伟目标,我们期待更多能够承担起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和科研使命的专业机构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郑光美院士表示。
隔夜欧美股市整体表现较为平淡,但在通胀预期升温等因素推动下,国际金价进一步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5月25日收盘,COMEX黄金期价创下近5个月以来新高,并再度逼近1900美元
2021-05-26 16:34很多的新手股民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当自己的资金买入股票之后,股价并没有按照自己之前的预想那样展开升势,而相反的买入之后股票就会下跌,在这里股票入门基础知识的小编告诉股民
2021-05-26 16:38今年以来,定远县应急管理局通过宣传栏、网站、服务窗口等多种渠道,聚焦六稳、六保和安全生产,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宣传工作,切实推进阳光、
2021-05-27 21:3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百年,国内领先的综合类网络文学平台——塔读文学启动向建党百年献礼的主题征文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征集与展
2021-05-27 21:33加拿大科学部长弗朗索瓦·菲利普·香槟(François-PhilippeChampagne)表示,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月球车送上月球。加拿大航天
2021-05-28 10:31